Saturday, October 23, 2010

導師論

香港中文大學有些負責教學的同事,叫做「導師」(instructor)。很多導師都以為自己是教師(teacher)。然而,在中大的《大學條例》中,導師並不是教師,因為《大學條例》裡教師的定義是「職級屬副講師及以上的香港中文大學全職教學人員」。

「講師」(lecturer)乃舊稱,如今大部分都叫「教授」(professor)。這些名稱容易引起混淆,於是校方想把教師的定義修訂為:「"教師" (teacher)指職級屬副講師及以上的香港中文大學全職教學人員,而該人員為出任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等教師職系職位的人士,或為接受由大學校董會不時決定委任或聘任為教師職位的人士」。

顯而易見,在修訂案中,校方並沒有把人數眾多的導師團隊列入「全職教學人員」之內。校方的舉動引起許多導師的不滿,引發了一場「導師正名」運動。由於修訂《大學條例》要提交立法會審議,因此「導師」問題被提上議事堂討論。2009年11月9日,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許敬文教授在立法會事務委員會會議上指出:「從導師過往獲頒授模範教學獎的事例可見,中大一直承認導師是中大的教師。」然而,他同時指出:「中大管理層希望其教職員在大學內工作愉快,期望他們可在中大盡展所長,發揮潛能。屬於不同職系及組別的教職員必須有適當的分工,同心協力,為中大的發展及香港的高等教育共同作出貢獻……將導師納入"教師"的定義,將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強調,有關變化將十分重大,因此必須進行廣泛討論,並重申這說法並沒有任何負面含意。(參考:立法會CB(2)866/09-10號文件)

  到底導師是不是教師?大學管理層的說法明顯自相矛盾。校方一方面在實際操作上視導師為教師(委派教學工作、頒發教學獎),另一方面在法律定義上又把導師排除在外,並認為不這樣就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說溜了嘴」洩露了大學管理層心裡的「鬼」:導師若與教授同列為教師,恐怕會造成資源競爭(如辦公室空間、待遇、福利等),攤薄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校方認定導師只負責教學,不作研究,因此若把導師列為教師,會拉低大學整體教師的研究質量,令大學評級下降。

因此,大學管理層希望教授與導師清楚分工,教授主要負責研究,導師則主力教學。

  然而,大學管理層的立場有其根本缺陷。第一、大學未能正視導師團隊的多樣性。導師被委以教學重任,無不戰戰兢兢,戮力以赴。部分導師專注教學,較少進行研究;部分導師容或有興趣從事研究,奈何教學工作繁重,根本沒有餘力進行研究;也有一些導師在繁重的教學工作與種種限制之下,仍然致力研究,並取得實績。校方不能以部分導師沒有做研究,論定所有導師沒有資格(因此不應)做研究。

第二、教授與導師的「分工」,完全無視了大學教育的現實與理想。大學的教學與研究相輔相成,而各有其重要性。教學需要扎實的研究支持,研究也需要前線的教學驗證與傳承。明乎此,即明白為什麼校方一直對外聲稱中大教學與研究並重。然而,實際上校方把大量資源投放在研究上,斥巨資聘請講座教授,甚至以減少教學時數來「獎勵」研究。教學上卻妄想以最少資源達到最大效果,以低廉的待遇聘請導師負責主要的教學工作,對導師工作上的不利條件熟視無睹。

第三、校方沒有回應導師「正名」的訴求。在中大的實際情況裡,導師才是真正的「全職教學人員」,可是在名義上卻被排除在教師之列。另一方面,許多導師即使擁有碩、博學位,研究能力毋庸置疑,但也不獲校方承認為研究人員。在沒有任何明確身分下,導師在中大淪為二等公民。

中大對導師刻薄寡恩,其實反映了它對教學的不重視。有志於大學教育的經驗教師與年輕學者投身導師行列,希望學有所用。然而大學卻沒有重視他們的貢獻,沒有提供合理的僱用條件,在學術發展上也沒有給予協助與鼓勵。在如此條件下,好些導師選擇離開。面對嚴重的人材流失,中大管理層難辭其咎。

身為中大一分子,我們對中大有感情,對新校長有期望。我們希望大學認真看待大學的教育理念,重視教學團隊。導師不是教學機器,我們教育的是人,是社會未來的棟樑。

Thursday, October 29, 2009

Letter to the Council 致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2009年10月19日)

(This letter is in Chinese only.)

致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

《大學條例》對「教師」的定義及導師地位問題

我們注意到大學校董會將決議通過修訂大學規程,其中包括「教師」定義的修訂。有鑑現時定義把為數甚多的導師排除在外,我們建議校董會趁此機會檢討定義,把導師納入定義之中,原因如下[1]

1. 導師現時人數近五百人,佔整體教學人員的三份之一,是所有教學人員類別中人數最多的一群。

2. 導師負擔教學任務最重,任教班數及學生人數更遠高於全校的三份一。導師專職教學,《條例》不認導師作「教師」,實在名不符實。

3. 由於導師不是「教師」,由系務會到教務會,他們沒有成員資格,極其量只能獲允許列席,有時甚至不能發言。導師是接觸學生最多,最了解學生學習需要,教學經驗可能最豐富的一群。他們在學務決定上被迫缺席,是大學整體的損失。

4. 現時校方的建議修訂為:「"教師" (teacher)指職級屬副講師及以上的香港中文大學全職教學人員,而該人員為出任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等教師職系的職位的人士,或為接受由大學校董會不時決定委任或聘任為教師的職位的人士」(斜體為新增部份)。我們認為最後一句不能有效把導師納入定義中。導師人數之多,斷不能當作例外處理。

5. 我們了解現時的定義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例如當初制訂時未有導師這一類別)。既然現時教學人員的結構及組成已大大不同,大學應趁此機會,儘速矯正現定義的漏洞。

與此同時,我們亦呼籲校董會關注導師待遇問題,特別是合約化、薪酬比中學教師差及缺乏前景的問題。員工總會已經組織一個「導師地位關注小組」,長遠跟進以上事項,稍後將向校方作出改善建議。

香港中文大學員工總會
會長 吳曉真
2009年10月19日


[1] 現時大學尚有「teaching fellow」及「professional consultant」等主要工作為教學的職位,亦以導師的條款聘用。

教學是專業 導師要尊嚴

-導師正名及地位問題最新進展

(for English, please click open this post's comments)

大學校董會10月20日在員工的反對聲音下,一意孤行通過大學條例修訂,並將提交立法會立法,繼續把導師撇除在「教師」定義之外,直接剝削了導師在各級委員會參與學務,參與校政的權利。

我們重申,導師是中大教師負荷最重,教學經驗最豐富的一群。以工商管理學院為例,導師在本年度負擔了整個學院一半的班數(47%)及學生人次(48%,以學額計算)。

大學對導師的歧視,導致中大教學政策未能有效吸納導師的寶貴教學經驗及意見,損失的正是學生。與此同時,大學對導師的歧視,說明了中大對教學及前線員工的輕視。

我們懷疑,這是否支付公帑的納稅人所願見到的。

在我們的壓力下,大學校董會承諾將會檢討導師的地位及待遇問題。但員工總會不會乾等校方「諮詢」。我們已開始聯絡立法會議員,向他們陳述中大導師正名及地位問題,要求他們提出修訂及催促中大改善導師地位及待遇。員工總會的「導師小組」亦將進行問卷調查及聯署行動。希望大學屆時積極參加!

Sunday, October 18, 2009

Professional Consultants and Teaching Fellows

A colleague raised the issue of Professional Consultant in "Am I a Teacher" (see below). Indeed, Professional Consultant and Teaching Fellow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teacher". And they are included in this campaign. I confirmed with the Personnel Office before that these two types of "(non) teachers" are employed under the same terms as Instructors, only that the titles they carry are different.

Just another thought: when part-time teachers can be called Adjuct Assistant Professor, why should the Univ be so mean with Instructors (and their equivalence)?

Emily
President, CUEGU

Career path of "instructor" (message from a colleague)

As a matter of fact, there are at least two types of “instructors” in this
campus:
(i) TEACHERS who spend most of their working hours in duties related to
teaching. However, they are not regarded as “teacher.” The university fails to
provide a reasonable justification for the difference in name and in reality.
(ii) TEACHERS who spend most of their working hours in teaching, and try to do
some research. They are mostly young scholars, who know the very truth that
research is important for their academic career. Unfortunately, their rank is
called “instructor,” which does not sound like a research position.
Consequently, they are neither regarded as “teacher” nor “researcher.”
Both kinds of instructors mentioned above deserve the name of “teacher.” The
university should also state clearly their career path, such as the criteria
for an instructor (TERM B) to be promoted to an assistant professor (TERM A) or
above.

Saturday, October 17, 2009

Am I a Teacher?

Dear Union,

Many thanks for bringing up this issue to the University. In fact, many faculties in the University also employ "Professional Consultants". These Professional Consultants, like Instructors, are not treated as a "Teacher" or "academic staff" although their main duty is also teaching.

Tuesday, October 13, 2009

Cheap labor (message from a colleague)

Anonymous said...
Some instructors do high quality / impact researches that are recognized by peers in the mainstream of their expertise in the west. Yet, here at CUHK they are only regarded as cheap labor who have the lowest paid but heaviest (and ever increasing) workload. Why some people who make zero contribution in research are graded as "professor", while brilliant young scholars are kept in the instructor rank?